sxsykyy@163.com
0351-8286990
sxsykyyhfbgs@163.com
0351-8286766
ykyyjjjc@126.com
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六十点六,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2020年4月10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98页
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55-356页
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关子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3页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4页
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要推广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6月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4-335页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06页
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06-407页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2021年4月2日),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73页
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年4月30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300-301页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这块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讲话(2021年8月23日、24日),《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
我们坚持冬奥成果人民共享,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4月8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780页
成功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4月8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781-782页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
——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2022年8月16日、17日),《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32页
不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还要提倡健康饮食。我国居民食用油和“红肉”人均消费量,分别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约一倍和二倍。食物节约减损既可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也可减少资源使用,善莫大焉。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门月23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168页
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欠账还很多。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23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174页
七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为改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全国爱国卫生战线的同志们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传承发扬优良传统,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对爱国卫生运动作出的指示(2022年12月),《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7日
要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油烟、恶臭等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23年7月17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缩》(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11页
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23年7月17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12页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23年7月17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13页
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走在前列。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2023年7月17日),《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513页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也为各领域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将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好条件、注入强劲动力。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向着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接见第三十三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2024年8月20日),《人民日报》202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