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ykyy@163.com
0351-8286990
sxsykyyhfbgs@163.com
0351-8286766
ykyyjjjc@126.com
让患者带着光明回家
作为一名眼科医师,她一直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疾苦、给患者以光明作为自己的行医准则,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能让患者带着光明和喜悦回家,是她最大的心愿和满足。
从业20余年来,一直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患者至上的理念,努力学习医学业务知识,开展科研学术研究,紧跟国内国际发展趋势,深受患者的赞誉和好评。
她就是山西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主任医师、中心实验室主任郑晓汾。
一有时间便外出学习
1995年,郑晓汾以优异的成绩分配至山西省眼科医院,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然而压力也随之而来。“上大学时我学的是临床医学,眼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接触的都是一些皮毛,到了眼科医院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学习。”郑晓汾说。
角膜科最大的手术是角膜移植,角膜移植术也是眼科专业风险最大的手术,无论对医生还是病人都是一个极大挑战。角膜移植就是用正常的眼角膜替换患者现有病变的角膜,使患眼复明或控制角膜病变,达到增进视力或治疗某些角膜疾病的目的。郑晓汾打了一个比喻:“手术相当于把一个球状物体上面的一层盖子去掉,换上一个新盖子,如果周围稍微有一点压力,随时有可能将里面的东西挤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稍微一使劲,一紧张,眼睛就可能保不住了。
郑晓汾说这是一个不允许有一点疏忽的专业。为了充实自己,她一有时间便外出学习。先是于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获得博士学位,又于2007年至2009年前往美国贝勒医学院眼表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然后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亮睛工程接受白内障手术培训近1年。
每次走出去学习,她都认真把握机会,在实验室与国外的眼科同行一起潜心研究,刻苦用心去掌握国际先进的眼科医疗技术。其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眼科学术论文。
对每一个病人负责
每次给前一个病人看完病,郑晓汾习惯性地会洗手、擦机器,她说这也是为对下一个病人负责。“人的眼睛极易感染。如果医生不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很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很大的伤害。”
“有时候,农民常被叶子或农作物等擦伤角膜,使植物表面的真菌从伤口处侵入角膜,诱发真菌性角膜炎;工人作业时如不注意佩戴防护镜,常有异物嵌入角膜,如揉眼、不及时就诊,也极易诱发真菌、细菌性角膜炎等。”郑晓汾说在角膜科,最常见的病人就是工人和农民,角膜专业的病也是穷人病,因此科室经常遇到交不起医疗费的病人。碰到特别贫困的患者,郑晓汾会先治病,或者自己先替病人垫上钱治疗。
“病人看病不容易,尤其是我们科的病人,当看着他们病情严重,但因没有钱而放弃治疗时,那种心情很难受,我们做医生的,能帮的尽量帮,只要给病人看好病就行。”郑晓汾说。
陪无家属病人检查
郑晓汾对待病人的认真,科室里无人不知。同事说她经常遇见有病人的家属不在身边,就陪着病人去做各项检查。
曾有一位在工作中受伤的矿工,来院就诊时满脸煤渣,两眼被炸伤,肿的也特别厉害。“病人没有家属,是老板带他来的。”郑晓汾回忆说。“你好,扶着我的手,咱做检查去。”看见病人没有家属,郑晓汾就着急地扶着病人去做心电图、抽血、B超等检查。后来病人眼睛好点后,拉着郑晓汾的手激动地说:“郑大夫,我是外地人,家人都不在身边,谢谢您扶着我,陪我做一个个检查,让我感觉特别温暖。”
这些事情对郑晓汾来说几乎都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平常做的一些小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她说。
孜孜进取,开拓创新
角膜病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全球角膜病人4000万左右,角膜病盲人1000万左右。
郑晓汾十分注重学术研究,她不断学习和掌握眼科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熟练掌握了眼科及相关的学科复杂、疑难、少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疾病的眼科并发症,也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她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因此,她从未放弃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技能提高自己,努力探索眼科疾病治疗的前沿领域,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她科研思路敏锐,创新意识强,作为医院中心实验室负责人,多次应邀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做专题讲座。
“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动态,开展新技术项目,应用先进诊疗技术为广大眼病患者服务。”这是她坚持的信条。她说,科研学术的进步关键还是要应用在患者身上,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
做客黄河电视台“专家来了”
《器官捐献 生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