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视网膜玻璃体2科副主任张喜梅

时间:2018-10-10 供稿:宣传科



“我最喜欢的称呼是医生”


  “我最喜欢患者叫我张医生,张医生就是我的名字。”作为一名医生,她常常这样自豪地说。

  她是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眼科学博士,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她看来,一切都离不开患者。一天里,不是门诊就是手术,时常晚上还有眼内炎的急诊,但她总是乐此不彼,深爱着这项可以为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的事业。

  她就是山西省眼科医院视网膜玻璃体2科副主任张喜梅——



庆幸自己成为眼科医生

1989年,张喜梅是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二系的学生,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是临床学习比较多的专业。在临床学习期间,她最大的兴趣是动手操作和观摩手术。“实践是对理论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牢固地掌握好临床知识。”张喜梅说。而当时她一直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那时最敬佩的人就是林巧稚大夫,希望能像她那样做一个能解除患者疾苦的好大夫,或者成为一名麻醉科大夫也好,能配合术者手术,一样能手到病除。”张喜梅笑着说。

毕业后张喜梅以全系综合测评第四名的成绩被分配到山西省眼科医院,虽然与妇产科和麻醉科擦肩而过,但她相信只要努力,自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

上学时,眼科属于选修课,课时不多,再加上她一心想要留在妇产科和麻醉课,对眼科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张喜梅接受眼科的知识非常有限,她必须得从零开始。

随后,张喜梅开始了转科学习,“每个科室都很新鲜,那个时候的学习劲头很大,想尽快掌握临床知识。”她白天跟着上级医生学习,晚上回家便查看一些眼科相关书籍,复习临床病例。渐渐地她越来越喜欢眼科,并意识到其实眼科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虽然范围小,手术时间快,但对医生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而且眼科手术非常精细,每进行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现在张喜梅反而庆幸自己成为了一名眼科医生,因为她知道人有90%的信息得靠眼睛采集,如果把病人的眼睛治好,就等于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走进校园参加义诊宣教活动)


术前认真和患者沟通

有些病人总是高估医生的技术,认为到了医院他的眼睛视力就该提高了,如果治不好,那一定是医生的问题。而这些在张喜梅看来,都是因为与病人沟通不到位,因此,她非常重视与病人术前的沟通,尽其所能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大概了解,甚至借助一些眼科模具给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是如何影响视力的?手术的目的是什么?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医生的对症处理等等,直到病人及家属完全明白。

“病人不是专业人士,通过讲解对有些知识稍微了解后也就不是那么害怕了,术前只是做一个估计,很多问题还得从手术过程中发现,手术结果不能肯定,因此一定要让患者明白这一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发生。”张喜梅说。

张喜梅的专业方向是玻璃体视网膜病、眼外伤、眼底病等相关疾病的诊治,这些都是眼科最为复杂的病变,对患者视力影响很大,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各种眼外伤的处理一直是张喜梅医生的工作重点之一。眼外伤患者比较复杂,年轻者居多,受伤后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定,有的对于常规的眼科检查不配合或检查困难,需要医生更耐心仔细。曾有一位患者入院后需要手术治疗,但住院医师由于年轻和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解释不是很清楚,患者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治疗。“如果没有什么效果的话,那我还不如不做”。得知这情况之后,张喜梅立即找到病人及家属:“人只有一只眼睛,你的这只眼睛已经被耽误了很长时间,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失明,而且你的条件可以手术,术后效果虽然目前不确定,但至少有希望。”为了让病人配合治疗,她耐性为病人讲解手术与不手术的利害关系,病人及家属最终同意了接受手术治疗。


(学术会议演讲


又一位患者的眼睛保住了

很多时候她都是一到医院便进入手术室,直到下午五六点才能出来,但她并不觉得累,反而很开心。她认为,有这么多病人找她看病,是对她的医疗技术和医德的认可。

前不久,她收治了一位从外地来打工的年轻人,患者在工作时受外伤眼内异物,由于就医不及时眼内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来院就诊时已经是晚上,急诊医生第一时间联系了正准备休息的张喜梅。虽不是自己的急诊班,但她毫无怨言,马上赶回医院为患者诊断检查、术前交代、主刀手术……等离开医院时已是半夜,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她依然感觉很高兴,因为又有一位患者的眼睛保住了。

(原载《山西青年报》 有删改)


做客太原电视台“健康时间”

《谨防糖尿病侵蚀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