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ykyy@163.com
0351-8286990
sxsykyyhfbgs@163.com
0351-8286766
ykyyjjjc@126.com
心系患者 积极治疗
“我们视网膜玻璃体科的患者来自全省甚至还有周边省份,排队等候手术的病人往往很多。但不管病人再多,也必须对每一位患者细心、耐心、有责任心,不能出任何差错。”视网膜玻璃体1科的副主任李冬平这样说。
那还是在几年前,一位省歌舞团编导,53岁,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人搀扶着到门诊找到李冬平时,已经双目失明。
患者之前一直在北京治疗,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在北京治疗时就被告知病情太重,已经不能治疗。无奈只好回到山西打算再试一试,于是找到了李冬平。
经过诊治,李冬平对患者说:“你的眼病确实挺严重的,不过如果你相信我的话,咱们试一下,但是最后好到什么程度不敢保证,但是我一定会尽力而为。”与此同时,李冬平给患者耐心细致地介绍了具体情况及治疗方案。
患者说“虽然我看不见你,但我看了好多次病,你给我解释的是最好的,很有耐心。”患者重新燃起了希望,决定做手术。
手术风险确实很高,李冬平的思想负担也比较大,手术时间可能就得3个多小时,这在眼科中已经算是大手术了。可一想患者还比较年轻,如果不做,他将从此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将是何其痛苦。最终,李冬平决定给患者手术。
在做了第一只眼睛的手术后,证实了李冬平最初的判断,患者眼睛表面伤得很严重,但视网膜功能还存在,而且幸亏手术及时,假如再耽搁一段时间就很难治了。
一星期以后,患者果然可以看见东西了。
20天后,患者来院复查时,一到诊室门口就把陪自己来的家属推开,径直大步走到李冬平的跟前,就是想让李冬平看看自己的恢复情况,脸上绽放着无比的喜悦。
患者要求把另一只眼睛的手术也做了。有了第一次成功经验,这次李冬平轻松了许多。手术后,患者双目重新见到了光明。
为患者捐款、办饭卡
一次,一位来自石楼县的患者,李冬平检查后诊断为视网膜脱落需马上做手术。但是当他将治疗方案告诉患者时,患者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要多少费用。当得知需要9000元时,患者没有说话,而是停顿了一会,最后说了一句:“不治会怎么样?”李冬平将可能失眠的结果告诉了对方。患者又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询问如果不治会不会影响到另一只眼睛。李冬平说:“不会,但是另一只眼睛患同样疾病的概率会升高。”患者最后说:“医生,我家里穷,另一只眼还能看,我就不治了。”
李冬平不解地询问对方原因,得知患者家庭比较贫困,而且腿脚不便,家里还有五个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枣树。日常唯一有点活钱的地方就是,患者有吹笙的小手艺,谁家有个婚丧嫁娶需要乐手,他就被叫去帮帮忙。
听了情况以后,李冬平还是坚持建议患者手术治疗。“你有一家人要养,但不能因为钱而放弃治疗。你不治,万一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你的五个孩子怎么办?再说钱先放一边以后再说,我给你先想想办法,你先考虑考虑。”在李冬平的反复坚持下,患者最后同意了手术。
之后,李冬平和科里的人员一起为患者捐款2000多元,同时向医院申请了贫困患者减免。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顺利完成手术,而且视力恢复的很好。
有一次查房,李冬平发现患者用化肥编织袋装了满满一袋饼子和白馍。原来是患者为了省钱而准备的干粮。李冬平打开袋子看里边有的干粮上已经长了霉,于是坚决地劝阻了对方,说手术后可得保证有足够的营养,他最后自己给患者办了一张医院的就餐卡,里面充了300元。
不断学习,创新治疗
李冬平喜欢钻研业务,每天晚上都要看医学方面的书籍,上网查看眼科前沿的学术进展,然后仔细思考,如果条件具备,便将其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和推广。
比如人工晶体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改进就是他在国外的学术资料里看到的。他看到后认为具有可行性,而且比过去的治疗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对病人也非常有益。于是,他便将此方法应用于治疗过程当中,许多病人受益匪浅。这项技术当时在国内都属于领先,为此,他还受邀在第17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做了关于该技术的专题报告。
“眼内炎”是在眼睛受伤后,眼里出现感染化脓的情况。以前用药是丁胺卡那抗生素,其抗菌谱较窄,而且对肾毒性较大。后来他所在的科室就不用这个药而选择用了头孢他啶,较之过去的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小。这个药物种类、剂量标准的使用也是从李冬平开始的。在一次学习中,他偶尔看到了一篇国内眼科权威专家关于该药物的学术论文,文章对药物的使用种类、剂量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该药物开始在临床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载《山西青年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