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ykyy@163.com
0351-8286990
sxsykyyhfbgs@163.com
0351-8286766
ykyyjjjc@126.com
冯雪亮医生与眼科的缘分起始于本科毕业前的见习。当时,她来到成立还不到十年的山西省眼科医院。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仅用一周的时间,在门诊、急诊、病房和手术室进行了简单的见习,期间她见到了角膜异物的患者痛苦地走进急诊室,在短短的几分钟取出异物后,患者顿时痛苦皆无的一刻;见到了由于白内障多年不见天日的老奶奶,在手术后看到了已经十几岁却从未亲眼见过的孙子时,泪流满面的一刻。
短短一周见习结束后,她已经爱上了眼科。尤其是见习结束前,优秀的她受到了时任院长沙洛教授的接见,当时的她不知天高地厚地和沙洛教授讨论起近视眼的治疗办法,教授鼓励她如果对眼科感兴趣,希望毕业后来眼科医院工作,并风趣地说“你的名字也适合搞眼科,雪亮的眼睛,病人准保喜欢你,吉利!”。
后来沙洛教授成了她的硕士生导师。
冯医生跟随他研究儿童发育性眼病,从此与小儿眼科解下不解之缘。
研究生毕业后,冯医生如愿留到山西省眼科医院工作。
医院当时与国际ORBIS眼科飞机医院有许多合作, 由于冯医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经常被请去做现场翻译,并在飞机医院的手术室做助手。
当时国内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比较落后,手术用的针、手术刀,甚至是无菌手套都是消毒后重复使用,手术显微镜的清晰度也差,飞机医院上的一次性带针缝线,一次性手术刀,高清晰度手术显微镜,同步手术示教录像,外国医生对疾病透彻的认识,对病人的尊重和爱护,都让当时年轻的冯雪亮医生感觉到国内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她下决心出国深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过硬的英语和优秀的专业技能,1996年冯医生经医院选拔,由国际ORBIS资助,赴印度Hydelabad眼科研究所学习先进的白内障手术。
当时国内的白内障手术的目标仅为复明,手术方式在现在看来也简陋粗糙,术后并发症多,而印度的白内障手术技术较先进,术后患者能获得较好的视功能,并发症也少,成为很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在印度,她目睹了如“舞蹈”般的手术,自觉犹如井底之蛙,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短短数月,她奔走在图书馆、动物手术室和病人手术室之间,如饥似渴,经过几个月严格的训练,使自身白内障手术技术大大提高,为当地的众多贫困患者实施了手术,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临走前还被一位印度的患者大妈跪在地上致谢。
1999年冯医生又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考试,被派往法国巴黎学习斜视及小儿眼科。
2000年回国后,山西省眼科医院由国际ORBIS及香港渣打银行资助成立了当时在囯内最为先进的斜视与小儿眼科,设施完全向国际标准看齐。
高标准的配备使得她能够一回来就全面开展工作,利用所学积极服务患者。最为划时代的是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切除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解决了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再次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问题,当时不仅在山西是首例,在国内也是领先。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光学矫正配镜方法以及弱视治疗,儿童泪道探通手术,三棱镜等的应用,在现在看来好像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是对儿童眼病的认识和理念的改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归国后最为印象深刻的病例是一位马凡氏综合征患儿。当时患儿7岁,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先天性的晶状体脱位,患儿视力较差难以胜任学习。孩子非常聪明,四岁就要求看眼睛,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从孩子4岁开始,家长得知这个病后,3年来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发誓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去掉这个“麻烦”病。北京、上海、西安,辗转于各大医院。每年前往一圈。第一年被告知医学还不够发达,在家等着;第二年依然如此,第三年没有变化。由于该患儿视力在某一个位置能够看到0.3,这对当时的眼科技术是个挑战,如果做手术,万一出现意外有可能连这点视力都会丧失;当时国内的玻璃体手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没有人敢接。
冯雪亮回忆说:“那是2001年的事情,孩子父母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我的门诊,我也是刚回国,知道这个手术可以做。但严峻的医患关系不得不让我望而却步。但是这个患者家属坚决要求手术,面对满满的信任,重重的托付,经过再三斟酌,我还是收下了这个患儿”。经过严谨的手术准备,先后顺利完成了两只眼的手术。术后患儿的视觉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十年后,患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目前已经工作。矫正视力至今双眼1.0。
这个病例给了冯医生极大的鼓舞,患者的信任是对医疗技术的巨大促进。
2006年,已是一名优秀医师的她,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师从我国的斜视疾病权威赵堪兴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并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2013年,自觉有些缺乏"营养"的她,觉得需要再去充电。她去到了全美当年评比排名第二的眼科医院——美国Will-s 眼科医院。
在这里她如沐甘霖,40多岁的她仍坚持每天早上6:30到8:20参加医院的继续教育课程和病例讨论;跟着全世界最好的儿童眼肿瘤学医生Dr.Shields学习对疾病的认识,如何治疗疾病以及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患者家属最大限度的信任和配合;学习最先进的眼球震颤手术和斜视手术设计。
回国后至今,冯医生已经完成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对于微小度数的斜视,国内对于微小度数斜视的治疗一直处于保守阶段,鉴于医疗环境的影响,更是慎之又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延长了患者的痛苦,患者长期处于视物重影的状态,非常难受。
是明哲保身还是不断创新,攻克顽疾?这是个矛盾,但是又是统一的,认真对待难题,苦心钻研,积极解决。目前微小度数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
《“目”浴阳光,让近视来的再晚一些吧》
斜视是常见病,引起斜视的一条肌肉一上斜肌,由于其解剖和神经支配的特殊性,它的手术被很多医生当作拦路虎,不敢动它,也被戏称为容易引起麻烦的肌肉,很多老医生也这么告诉她。
长久以来,冯医生对这条肌肉只有敬畏;但是不能总躲着它,得想办法制服这只虎!
为此,她认真研究以前该手术的术式及并发症,并凭借过硬的英语和法语,浏览了大量的国外原文文献,带领她的团队,制定了合理的手术方案,既预防了该手术的并发症,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获得的良好的手术效果。她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可调整缝线的上斜肌腱延长术》的论文,同年在《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发表,作为新技术在全国推广,五年后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至今该手术方法仍被同行们广泛而安全的使用,再也没有传统手术的后顾之忧。
最近她正在攻克另一只老虎,无中间带的眼球震颤手术。无中间带的眼球震颤,多数是由于患儿有先天性眼疾,导致视力严重障碍,同时伴有眼球震颤,使原本视力低下的眼睛如雪上加霜,视力更加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求答案,想过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但是医学研究首先要保证安全性,这是时刻保持在她脑子里的警戒弦。碍于该药在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国内尚无定论,这条道路走不通。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和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医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本体感受器切除术。由于没有亲眼见过该手术操作方法,术后效果是否如传说所言,因此她亲赴美国威尔士眼科医院向国际著名的Dr.Nelson 学习讨论并观摩该手术。亲眼目睹了该手术的操作,看到了良好的术后效果,听到了患者积极的评价,冯雪亮医生回国后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迅速开展了该项手术,患者反应良好。
最为记忆深刻的,是一名家境贫寒的13岁的先天性白内障、伴严重眼球震颤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在3个月大时就由冯雪亮主任施行了白内障摘除手术,3岁时植入了人工晶体,视力有所改善。而她的眼球震颤,因无法治疗,成为了阻止视力进一步改善的绊脚石,且合并外斜视,还有明显的歪头现象,使这位美少女的自尊心备受打击,以致于有自闭倾向。
今年暑期,常规复查时,冯雪亮医生告知他们孩子的这种眼球震颤终于可以手术了,但是一次手术不一定能同时解决斜视和歪头。住院后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女孩的斜视与歪头现象是完全矛盾的方向,按照现有的医学水平和对该疾病的认识,二者不能同时解决,与门诊的预估相似。家属说只要解决一个问题也很满意,将孩子完全托付给了冯雪亮医生。但是,冯雪亮医生非常熟悉这个女孩及其家庭,认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再次手术对这样的家庭都不堪重负。这样的托付和信任,使得冯主任感到肩上的重任。因此她利用远程会诊,与国内众多知名教授交流、讨论,她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自己又悉心设计制定手术方案,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次日打开双眼绷带,经检查发现患者不歪头了,斜视好了,视力也涨了一行。母亲急不可耐的给父亲打电话报喜讯,双眼泪下。
看到此情此景,冯雪亮医生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荣登“中国名医百强榜”,斜视与小儿眼科TOP10强。
由于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量大,即使再努力也看不完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也不能满足每个病人在诊室不断的提问。虽然医生很辛苦,但是仍然免不了遭到患者的埋怨和投诉。
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2010年冯雪亮医生在“好大夫”网站注册,尝试网络平台。8年来,个人主页总点击量已逾500万,平均每日3500人次,网站接诊患者总量已近10000人。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网络上回答患者的问题。近期又建立了微信平台,更加方便外地患者,或者就诊后还有疑虑的患者。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挂不上号的经常比挂号的人多,对要求加号的病人冯医生尽量满足。为了保证就诊秩序,所有加号程序交由门诊助手办理。
冯医生有几个不成文的必须加号的种类,如手术后首次复诊的,前次检查结果需再次评估的,老年人,婴儿,孕妇、偏远山区等,几乎覆盖大部分加号要求者。但是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慕名前来的就诊者。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也有千万条加号的理由。有的患者在助手那儿加号不成功便硬冲进诊室要求加号,冯医生总是默默看他们一眼,写一个加号条,并笑着对陪她出诊的医生说,他们都有要求加号的理由,而我却没有拒绝的理由。看着他们望着我的样子,我真是不忍拒绝,再坚持一下,加最后一个号。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本来就有严重颈椎病的她常常在工作结束回到家后疼痛难忍。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牵引,缓解颈部疼痛。有一次门诊,她实在顶不住了,有患者硬闯进来要求加号,她很无力的摇摇头说不加。患者无奈默默离去,她却有些不忍。
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使冯雪亮医生收获了患者送的无数锦旗与感谢信,经常有患者在术前送红包,冯医生都予以坚决的拒绝,有些患者认为是作秀,把钱放在办公桌上就走,冯主任就通过护士长退回去,并和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打消他们的顾虑,多年来退回去的红包就有十来万。
有个病人术前送了个红包,术后次日被退了回去。2周复查来的时候,又悄悄塞个红包,说这个你一定要收下。我女儿是瘢痕体质,自幼斜视,生活和学习中都觉得很自卑,做斜视手术是她多年的愿望。由于疤痕体质,她曾经前往许多医院求治,均被告知术后担心瘢痕反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而遭到拒绝。我们慕名找你,知道你是最好的医生,不仅手术好,心眼也好,最替我们病人着想,你就想办法治好她吧。冯雪亮医生望着母女二人期待的目光,又收下了她。经过仔细检查,手术精心细致最微创的操作,术后几乎完美无痕。这次复查他们还要送红包以表谢意。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红包不能收。这是母女两笑了,知道你不收,你也不打开看看是什么?
冯医生打开“红包”,是女孩满含热泪写的感谢信,告诉她现在她自信满满,阳光灿烂,不再抑郁,不再自卑,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此时,看着这个重重的“红包”,医生和患者都满含泪水,这是喜悦的泪水,是医患共同战胜病魔的胜利的泪水,冯医生激动的说这个红包我一定要手下,还要保留下来,经常鼓励我,鞭策我。
回望过去,那些曾经走过的路是文字难以形容的。太多人习惯问出一句“后悔吗?”而冯雪亮医生的答案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否定。她总说“疲惫的时候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拼,但第二天你看到长长的病人队伍,想到他们正在经受的病痛,你来不及再思考那些问题,因为我一直在路上,不能停。”
为藏区小伙诊治斜视,收藏汉双文感谢信
赞山西看病“高效快捷”
预约挂号便民服务,
日间医疗高效快捷。
白衣天使服务周到,
汉藏人民医患情深。
眼科医院为您点赞。
这是一位来自西藏的小伙子米玛顿珠,慕名来山西省眼科医院找冯雪亮治疗斜视后,在出院时用汉藏双文写的感谢信。
米玛顿珠来自西藏日喀则,一直被斜视伴重影困扰。今年年初,他从山西省眼科医院官网上了解到这里的斜视与小儿眼科可以治疗,便通过预约平台挂了冯雪亮的号。1月24日下午,他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门诊,经检查被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需手术治疗。
据冯雪亮后来介绍说:“当时住院床位十分紧张,我又有点担心患者从高原来,时间长了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反应,所以考虑通过日间医疗中心完成。”
经过评估,米玛顿珠符合日间医疗中心手术的条件。1月25日上午遂办理了入院手续,医院积极协调相关科室尽快为米玛顿珠做了术前检查,冯雪亮利用休息时间加班为其进行了手术。术后第二天,当揭开纱布时,米玛顿珠为困扰自己多年的眼病终于被治愈而兴奋不已。冯雪亮对他进行了相应的术后宣教,并嘱咐定期到当地医院复查,米玛顿珠随即办理了出院。
“请了足足10天的假,没想到仅仅用了3天就把手术做完了。”米玛顿珠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并写下了上面那封汉藏双文的感谢信。
做客黄河电视台“专家来了”
《给孩子一个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