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山西省眼科医院党委委员兼医务科主任李俊红

时间:2018-10-08 供稿:宣传科


俊红:静悟流年 袂舞人生

  “一定要给自己摄入阳光的机会,莫看他人姹紫千红还是千娇百媚,都要做一个真实的生命载体,不管是否倾城四射,上天都赐予同等生存的机会,虽不特别,但也唯一。”她说。为了这份“唯一”,她用十二分的努力和付出对待患者,用十二分的标尺来衡量自己,她就是山西省眼科医院党委委员兼医务科主任、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李俊红。

  一直认为阳光是有香气的,就如这季节,那么多的花儿约好了似的盛开,散发着浓淡相宜的花香,让人沉醉。踏着这样的光阴,用一种散步的心情,款步而至……
  在山西省眼科医院住院部五层,李俊红身穿白大褂,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边走边跟一位护士交代着什么。看到《科学导报》记者,会心一笑,那笑容似乎是遇见了久违的朋友。



走上学医路

李俊红出生在有着“千年古县”美誉的长治襄垣县,父亲是山西大学化学系的一名老师。李俊红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她的记忆里,村里有一名赤脚医生,特别受人尊敬。“所以我从小就很羡慕医生,父亲也一直鼓励我要学医。”李俊红回忆说。

1983年,李俊红高中毕业。在高考志愿表上,父亲给李俊红填写了三个志愿:第一志愿北京医学院,第二志愿山医医科大学(原山西医学院),第三志愿长治医学院。“当时,每一个志愿栏里都可以填报3所学校,可是我父亲却只给我填写了一所学校,态度很坚决,就是希望我学医。”李俊红说。

因为3分之差,李俊红与北京医学院失之交臂,依她的成绩还有很多重点大学可以选择,但是因为没有填报,就十分“顺利”地成了山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一名学生。

5年,转眼即逝。1988年,李俊红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太原市中心医院。“能留在太原很不容易,我觉得自己再一次被幸运关照了。”李俊红笑声爽朗地说。 

迷上眼病学


  到太原市中心医院报到时,李俊红一边兴奋一边勾勒着自己的未来:如果能从事内科工作就好了。真巧,那年太原市中心医院还真是需要一位内科医生和一位眼科医生,但是,这次幸运没有如李俊红所愿,她最终被分配到了眼科。

“上大学时,学的内科知识很多,所以很想搞内科,眼科就是见习了几天,几乎是一抹黑啥也不懂。起初还有想换科的念头,后来发现不可能,因为眼科主任相中我了,她就认为我是干眼科的料。所以只好恶补眼科理论。”李俊红说。

因为李俊红的勤奋与悟性,不到半年,就已经在眼科上手工作了。“做的更多的就是‘割双眼皮’。太原市中心医院离山西省眼科医院就两三站地的路程,一般眼疾患者,都会去省眼科医院,为了能让中心医院的眼科有自己的特色,科主任决定独辟蹊径,开始了眼部整形业务。”李俊红越说越起劲。

就是这样,李俊红越做越有兴趣。说到什么时候真正喜欢上眼科,大概还是在她工作两三年后。“尽管我们做的白内障手术少,但是每当有白内障患者被人扶着进来、自己走着出去时,那种成就感无以言表,内科恐怕永远都无法给医生带来如此立竿见影的成就感。心中曾经的那份失落终于释怀了,有些东西放下了,才可以轻装前行,那时,我想我的未来一定是离不开眼科了。”

随着对工作的逐步熟悉,李俊红就越来越觉得需要做点什么。“记得1990年时,太原市残联给太原市中心医院下任务,每年要完成20例白内障手术。可是连着三四年,我们连这个任务都完不成,最多的一年完成了17例。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山西省眼科医院每年要做七八百例白内障手术,我就很惊讶,也很羡慕。我就觉得怎么两三站地的距离,差别有这么大?我要去看一看。”李俊红说。

李俊红坐上公交车第一次来到山西省眼科医院,当时11层的医院主楼让李俊红惊呆了。看着这栋楼,李俊红突然萌发了继续学习的想法。“我想在这里见识见识。”李俊红表情激动地说。

于是李俊红就去山西医科大学打听,得知那一年(1995年)省眼科医院只有斜视科申长礼主任招研究生,于是,李俊红又找到申长礼主任。“申主任当时出专家门诊,特别忙,我等了好长时间才说上话,我把自己想考他研究生的想法说出来后,申主任有些吃惊,说:‘我们科有位专科医生也要考我的研究生,今年就一个指标,你也想考?’申主任的话就如一盆冷水,让我有些心灰。”李俊红一边回忆一边陈述着,“我心想,人家本科室的医生肯定比我有优势,眼科经验也比我丰富,我上班这么多年,就见过一两个斜视,别说经验了,就是普通诊治我也不懂。”

虽然有些心灰,但还是不甘心,李俊红心里盘算着:怎么也要试一试,万一有机会呢?接下来的日子,李俊红开始了埋头苦学。中心医院的眼科患者少,给她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李俊红以英语成绩第一、总成绩在所报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被医科大学录取为申长礼教授的研究生,“我当时兴奋极了,终于可以在省眼科医院的大楼里学习更多尖端的眼科医学。”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让李俊红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尽情汲取,还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文章,“那时很多业内人士还不知道什么是SCI,就知道《中华眼科杂志》权威,所以就瞄准了《中华眼科杂志》。毕业时,申长礼主任说,‘你真不错,在《中华眼科杂志》发了文章,就留我们这里吧。’结果我还真留下了。”李俊红的眉宇间流露着激动。

成功不是虚构出来的,没有人可以改变旅途的崎岖不平,但可以打造生命的无怨无悔。李俊红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诠释了她对生命的理解。

进修丰羽翼

  

  进入山西省眼科医院,李俊红的日子开始忙碌起来。不仅仅是因为患者多,她知道,作为院里当时为数不多的研究生医生,她肩负的担子有多重。她不想辜负导师对自己的栽培,医院对自己的厚望,患者对自己的期待。

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小儿眼病的诊治占很大比例,每年都有近千例斜视、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等患儿在这里接受各种治疗。为了更好地为眼疾患儿服务,医院在奥比斯项目的资助下计划于2000年底成立小儿眼科。为此,2000年10月,医院安排李俊红前往新加坡进修。

“到了新加坡我才知道,小小孩还能做白内障手术。在我离开山西之前,山西4岁以下孩子是不做白内障手术的。到了新加坡我才知道,1岁的小孩就可以做白内障。”李俊红每每提起她第一次出国进修时的情景,仍兴奋不已。

李俊红从新加坡回来以后,就开始做小小孩白内障手术了,而且把白内障手术年龄从4岁做到了1岁。

一个孩子在出生后,需要接受感光系统的锻炼,锻炼的越早,发生弱视的危险越低。对于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来说,如果在1岁时就进行了手术治疗,其弱视的发生率就相当低。如果是4岁以后再做手术,即使手术再成功,弱视已经发生了,实际上这个孩子也是个盲孩。提前3年手术,意味着患儿可能就脱盲、脱残了,最起码这个孩子可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上普通的学校,这对一个家庭、对社会来说太重要了。

有了这次进修的经历,李俊红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提高。“尤其是小儿眼科,我们刚刚起步,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就报考了北京同仁眼科医院王宁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宁利教授不仅在青光眼治疗领域享有盛名,他对白内障治疗也很有其独到之处。”李俊红说。

2005年,李俊红考取了王宁利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两年时间,李俊红不知熬过多少个夜晚,实验室里,经常只有她一个人的身影在晃动。“我是王宁利教授所带的学生中第一个在读期间发了SCI文章的学生,因此受到了导师的表杨,我们导师对表扬是非常吝啬的。”李俊红脸上洋溢着自豪。

2007年,刚刚结束博士学习回到医院的李俊红,又马不停蹄地接到了要去英国伦敦进修的任务,这一次,李俊红又一次“惊呆了”。

英国Great Ormand Children's Hospital是欧洲最大的儿童医院。“这家医院的小儿眼科特别好,这里的小儿眼科,能做到出生一个月摘除白内障,术龄最小的刚出生2周,而且还能给1个月的婴儿放晶体。当时我确实吓了一跳,以前只是听说过,如今事实摆在了眼前,都有种做梦的感觉,觉得不可思议……”

从英国回来后,李俊红就开始做1岁以内的白内障摘除手术了,最早做到了38天。人工晶体的植入也做到了1岁,几乎不影响婴儿眼睛感光的刺激与训练。

如今,山西省小儿眼科在李俊红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开展了成人和儿童斜视、弱视、近视、屈光不正及各种小儿眼病的手术及治疗,尤其是各种复杂难治性斜视及儿童白内障、眼睑下垂、眼肌麻痹等眼肌病的治疗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各种类型的泪道阻塞插管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均为科室特色手术。


(做客太原电视台《健康时间》)

执着铸光明

  

  李俊红自从迷上眼科,就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眼疾患者找回光明和尊严。

  几年前,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因双眼球震颤来到省眼科医院,经检查确诊其患了白内障。双眼手术加晶体植入,下来要近1万块钱,女孩的家里无力承担,一再要求配个眼镜就好,不手术了。李俊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不手术,孩子将来肯定要盲了。这个手术一定要做。”李俊红一边做家长的工作,一边四处联系赞助,终于落实了手术费用,给小女孩进行了手术。小女孩后来的矫正视力是0.2、0.3,可以跟其他正常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一次复查中,小女孩的妈妈找到李俊红流着眼泪说:“我后来才知道,孩子的病真的会瞎的,是你救了孩子,救了我们这个家。”说着,还拿出一副亲手绣的鞋垫送给了李俊红。

  李俊红的付出,也许当时未必能被患者或者家属理解,但是手术带来的好处一定会在多少年之后,让这个家庭倍感温暖。

  30来,李俊红除了改写了山西小小孩先天性白内障致盲的历史,还为更多的斜视患者带来了福音。“斜视患者,大多的痛不在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李俊红说。

  曾经有位60多岁的大爷找到李俊红要求做斜视,而且态度坚决。经了解得知,这位老爷子喜欢唱歌,退休后想加入社区表演队。可是没想到,表演队说什么也不肯收他,原因就是他的眼睛是斜视。老爷子因为这事一直闷闷不乐,一赌气就跑到眼科医院。了解了情况的李俊红二话没说,就给老爷子做了手术。一多月后,老爷子的女儿专程找到李俊红表示感谢,说老爷子最近特别开心。

  还有一名就读于财经大学的女孩,天生就是对眼,幸运的是,她有一位对她很好的男朋友,一直生活得很好。但当男朋友的父母提出要见见女孩时,女孩却紧张起来,躲躲闪闪终不是回事儿,最终女孩慕名找到了李俊红,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一定得把眼睛治好,要不我就有可能失去他了……”李俊红能理解女孩的伤心,安慰她手术一定会成功。手术顺利进行,复查时,两人都快要结婚了。男朋友还开玩笑地跟李俊红说:“我妈根本看不出她曾是对眼,很喜欢她。”听到这些,李俊红觉得再忙再累也值得了。


李俊红在国际学术会议演讲


  如今,李俊红的斜视手术不仅可以解决斜视患者的形象问题,还恢复了很多特殊麻痹性斜视患者的其他功能,如增加眼球转动幅度,扩大患者视野范围。

  谈起这个创新,李俊红感慨万千:“2014年11月,因为奥比斯‘看得见的希望’项目的支持,我去了美国最大的儿童医院——哈佛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这家医院近10年在美国都是排行第一。在那里,我收获了我这辈子认为最值得的一样东西——‘设计手术’。斜视手术在小儿眼科来说不是个难度很高的手术,重在设计。我们一直是跟着别人走,很多术式都是以国外专家的名字命名的,包括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人家发明了一种方法,咱们随后就用。其实,我们的人口多,病例也多,我们用得可能比他们都好,但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这就是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

  在哈佛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一位患有先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对医生说:“我生来眼睛就内斜,不会向外转动,我想做斜视手术。不仅要让眼睛不斜,还要眼球能向外转动,因为我要开车,我要看到两侧的观后镜。”这位医生就开始了他的“设计之旅”,因为患者眼部的水平肌肉麻痹,不能自行调节,无法正常使用,为了能让患者眼球向外转动,医生就打起了眼球上方肌肉的主意,最终完美地完成了手术。这次经历,让李俊红对“设计手术”着了迷。

  2015年初,李俊红为一位斜视患者成功实施了这一手术,效果良好。

  30年的白衣时光,她赋予了生命太多的精彩,将情感升华,把梦想编织。人生的幸与不幸没有预期的约定,只要心存大爱,流年岁月里,便会将美丽写进每一步行程。                                         

   (原载《科学导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