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泪道病科主任周国宏

时间:2018-10-08 供稿:宣传科

做学者型医生,给患者更多的希望

他一直把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他说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追医学发展方向,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做一名学者型大夫。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甘为人梯的无私……为患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和学术水平,是他对自己的一贯的要求。

专注科研  提升学术水平


“我一直把能当一名’学者型医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履行好医生的职责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把良好的职业操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多种能力——既要有勇于创新、敢于求真的科研攻关能力,又要具备大胆心细、技能精湛的临床技术水平;既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善于表达的教学组织能力,又要具备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知识再造能力。

周国宏说,科研能力的考核是医生是否能够把握医学前沿最新知识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医生是否具有知识再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周国宏认为,只有在科研学术方面不断学习并取得新成果、新进展,才能真正帮助那些眼病患者。这些年来,无论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还是在美国哈佛访问期间,他都要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的学习,浏览研读大量的业务杂志和书刊,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利用各种机会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讲座……

2016年7月,当时正在哈佛大学医学院schepens眼科研究所访问的周国宏,迎来了来自国内一批特殊的医疗卫生界同行,这是由70余位医院管理者组成的第七期中国医院院长哈佛研修班。研修班在哈佛医学院举行了院长经验交流会,会上,周国宏被推选为主讲者向与会者做了题为《浅析美国医学科研项目的管理》的专题发言。



提高临床技术  服务患者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搞好临床实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工作的落脚点。

几年前,曾有一位70多岁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已经有8年失明了,需要做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但以患者的年龄和病史风险很大。尽管如此,周国宏还是决心接下手术,想尽力为老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说,医生就是要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给不了患者希望怎么能对得起这一身白大褂。他和自己的团队齐心协力,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第二天拆下纱布的那一瞬间,众人都屏息凝神盯着——“老大爷能看见了……”老人激动地流下眼泪!

2018年6月14日,周国宏带领团队完成了山西首例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填补了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据介绍,折叠人工玻璃体球囊可以避免硅油乳化和移位,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还可以通过引流阀抽出硅油,或注入硅油,进而调节眼压。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可以长期留置在眼内,避免了由于硅油长期填充引起的角膜变性、硅油乳化等并发症,避免患者因眼球萎缩而摘除眼球。

该技术的开展意味着严重眼外伤和硅油依赖患者又多了一种保留眼球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也为我省此类患者带来福音。




潜心教学 诲人不倦

周国宏在科研、临床方面的不断创新,让他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但他从不把这种优势当成是一种资本,而是积极与别人分享。

作为医生的周国宏还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尽管如此他还参与了眼科教材的编写,积极向更多有志从事眼科工作的年轻人传授更多的眼科新知识和新技术。他对教学工作十分严谨,每次讲课总要仔细备课,对课件的设计要反复推敲。他对教学工作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方面是知识的传递,能够让受教育者少走弯路,更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它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梳理消化知识,进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周国宏认为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甚至他自己开玩笑说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让自己保持青春的活力。很多学生毕业后也一直都和他保持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临床和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向他请教。

学生们这样评价他:“周老师讲课时喜欢把科研、临床、就业、医患和谐等方面结合起来讲,内容更富,很贴近生活,课堂生动有趣,我们都爱听他讲课。”

(《山西省青年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