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角膜病科主任杨纪忠

时间:2018-09-29 供稿:宣传科
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

山西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主任杨纪忠说虽然自己就是一名医生,可在家人生病了陪他们去看医生的时候,自己的角色就从医生转换成了患者的家属,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会。他说每个人在生病的时候都希望周围的人能多给一些安慰。因此他总会站在病人的角度深思熟虑地去做每一件事。

在平时的工作中,患者不完全相信大夫的现象时有发生。医患之间的第一面、第一句话对于医生如何取得病人的信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杨纪忠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认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给病人留下好的印象,尤其是行为举止。这就需要医生要时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和患者平等相处

“老人家,我说明白了没?”这是杨纪忠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然而最初门诊大夫对病人常说的却是:“你听懂了没有”。杨纪忠也是如此,直到偶然的一件事情才改变了他的问询方式。有一次,杨纪忠给门诊病人看病,讲完全部注意事项后,他习惯性地问病人“你听懂了没有?”对方没有回答“是”或点头,而是有些不满地反问道:“我又不是傻瓜,你们城里人就咋了,城里人就可以小瞧我们农村人啊?”听了这句话,杨纪忠进行了深刻反思。

的确,怎么会听不懂呢,只是可能没有完全理解罢了。从此往后,他每讲一件事情就会询问患者“我说明白了没有?”就从这简单的一句话,很多病人都愿意找他看病。

“大夫没必要和病人摆架子,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有很多别人觉得难相处的病人却都能够和他成为朋友。有位病人住院时心情不好,其他大夫都不敢接近他,奇怪的是他就和杨纪忠关系处的很好。杨纪忠说自己经常对他说,如果把自己换成他会怎么样,时间长了,对方就会敞开心扉,逐渐接纳这个人和一些观点。

(做客太原电视台《健康时间》)


用心和患者沟通

杨纪忠说近几年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为这样的患者诊断一般最少需要半个小时。其实他们的眼病往往并不是很重,更多的就是想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我们只要做个倾听者就够了。

随杨纪忠一起出门诊的学生都知道,门诊时他可能写病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却很长——患者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得的,如何治疗,效果会怎么样,最后的预后结果会怎么样……他都会为病人一一详解。通常,整个流程下来,病人都不会再说什么了,

“病重的患者都是带着希望来的。”杨纪忠说,因此在告知病情时,他一般会选择“委婉式”,之后再找家属细说病情的严重性。另外,他还会主动给病人留下电话号码,尤其是角膜病人,“没有一位病人会随随便便打医生电话,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会打电话的。”

把科室带向更好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杨纪忠说,这样的的家庭背景也是促使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1989年,杨纪忠就开始从事眼科的临床工作,至今将近30年了。想放弃过吗?记者问道。“从来没有”。他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些年来,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援外医疗的3年,那是一段艰苦但充满意义的一段日子。2001至2004年,杨纪忠被派往非洲多哥援外,那里条件很差,但人很朴实,他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三年里他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大量的眼病问题,当地人把它当作了值得信任的白衣天使。

他的坚韧与热情,带他一步步地走向更高的地方。2012年,杨纪忠担任了角膜病科的主任,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是压力。管理上他主张激励,严把医疗质量和安全,狠抓病历管理和服务,在他的带领下,科室被评为重点专科,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青年文明号”。

                                                     (原载《山西青年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