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

专家巡礼●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张丽军

时间:2018-09-21 供稿:宣传科

  看到她美丽和善的面庞,就知道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好人,正如她的名字。她在斜视与小儿眼科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全省及周边地区广为盛传,赢得了患者的一致信任和好评,充分展现出一名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专家形象。

  她,就是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的张丽军主任。


单位,她留下忙碌的身影

  从医35年来,她始终把为患者看好病作为金标准,总能用阳光一样的微笑照亮患者的希望之路。

她接诊的多为儿童,由于患儿自我表达能力差,情感控制能力低,常会因为紧张而哭闹。面对这种情况,她就用独特的方法,获得小朋友的信任,让他们哭着进来笑着出去。

  由于现在青少年儿童的各种眼病的发病率颇高,再加上家长的高度重视,张主任的门诊号可谓是“一号难求”。虽然张主任一再加大门诊量,但仍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尤其每当遇到寒暑假期的时候。

  每次门诊,不论她多么心困体乏,总是要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接治患者。她了解到许多远道而来的病人挂不到号,而又不忍耽误患者的病情,让病人失望,就主动延长出诊时间免费为患者诊疗,一次又一次推迟下班时间,这甚至成了她的惯例。

  有一位腿患残疾的妇女,预约不上号,几次来院现场挂号也失望而归。张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有点感动也有点歉疚。她对助手说必须要给这个孩子解决看病的问题,于是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患儿进行了诊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医生劝她手术后休养一段,她却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带病上班了。

  在她的日程中,总是伴着晨曦走上岗位,披着月光离开病房,把微笑和关怀带给患者,把满身疲惫留给自己。

  为了科研和学术,她放弃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双休日,在她获奖的科研项目中,6项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省直机关“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称号;多次被医院评为“十佳标兵”、“最佳员工”、“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

  作为重点临床科室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她的付出比别人要多很多。工作中,她十分注重领导艺术,重视医医、医护、医患之间的交流,讲原则、重方法。她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科室凝聚力和团队互助精神。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发扬传、帮、带精神,不保守,弓身为桥,直立为梯,主动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年轻医师,使他们很快掌握了基本功及常规手术技巧。

  几年来,她带领全科开展了成人及儿童高难度的斜视、儿童白内障手术及其术后康复训练、上睑下垂、泪道阻塞插管、压贴三棱镜治疗复视、肉毒杆菌治疗特殊斜视等疑难病。大力开展普查、普教和培训等活动。不仅扩大了该科的社会影响力,更提升了我省本专业、本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先后被授予省级、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



心里,全是对患者的爱

  她知道,微笑能给初诊病人以亲切之感,给疑虑病人以鼓励之心,给痛苦病人以安慰之剂,给绝望病人以希望之星,起到药物不能收到的“疗效”。

  曾有一位年轻斜视患者,四处求医治疗后仍不理想,病人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连大学也不去上。来院后,张主任为其成功进行了补救手术。但术后病人的心理还是有点反复,以前埋下的阴影再次出现,居然还产生了轻生念头。一天,张主任发现该患者在偷偷地写着什么,一再追问下才知道病人在写遗书。一封给父母,一封给张主任。张主任读后充满感慨,决心一定要加强与这名患者的沟通,随后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尽量挤出时间多陪患者。以防意外的发生,与家属紧密配合,对其多次进行心理疏导,最终打消了患者的轻生念头,树立了自信心,让他重返校园。患者出院后,张主任还经常帮助和鼓励他。后来,这位患者还经常回医院看望张主任,如今已大学毕业,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好的前程。

  “送光明、暖人心”,张丽军与患者正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建立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也都把张主任当作“贴心人”。 

  几年前,张主任层接诊了一名远从加拿大探亲回来的75岁的老人王女士。由于右眼患眼外肌麻痹,复视多年,给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也曾在加拿大治疗过,医疗费贵得惊人,而且效果不明显。回国后,经多方打听,最终确定张主任治疗。王女士夫妇是一对多年恩爱的伉俪,老伴在手术前把顾虑说了出来:在眼睛里做手术,可不是开玩笑的,对医院来讲,倘若一千、一万例手术出一次“事故”也仅仅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那就是百分之百了。是啊,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康复一人,幸福全家。为了打消病人的紧张情绪,张主任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询问病人在国外的治疗情况,精心设计了手术方案,为患者成功完成了“重影手术”。接下来的七天,张主任和其他医护人员对病人关心倍至,让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为表达感激之情,老人多次送红包给张主任,都被婉言谢绝了。仅仅住院一周,花费也不多,就解决了数年的痛苦,他们感慨到:这家医院和我们在国外、国内听说的“要给医生红包”的说法不一样,一个患者的素质固然关键,但一个医院的文化更是重要,感谢医院培养了这样好的集体。

  能让每位患者满意、同事诚服,绝不是一时的做作,一刻的努力,这是一颗美善的心、真诚的心、博爱的心,更是一颗坚定职业操守、充满人性光芒、向往更高人生境界的医者良心。




家里,有她太多的愧疚

  在单位,她是同事尊敬的好主任、患者信赖的好大夫。然而在家里,张丽军却是一位实足的“甩手掌柜”。女儿生活、学习上的事从来没时间过问,就连孩子高考前的紧张时刻,也是天天忙在单位。作为一名母亲,她觉得亏欠孩子;作为一个女儿,她未尽孝心;作为一名妻子,她觉得愧对丈夫。

  想起有一次,她因为要加班做一台手术,很晚才能回家,就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结果女儿误将花生豆吸入气管,情况十分危急,幸好被邻居送到医院,抢救及时,才没能造成生命危险,结束工作后的张主任坐在病床前,看着女儿惨白的小脸,心中充满无尽的自责和愧疚,只能拉着女儿的小手,不停的说“对不起”。第二天,她收起自己的伤痛,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同为医生的丈夫理解她、宽容她、支持她,总是默默承担起家务来,从来没有报怨过,但谁不希望做妈妈的多陪陪孩子,多关心关心家庭呢?现在孩子大了,他们更是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张丽军就是这样用微笑减轻病人的顾虑,以问候拉近医患距离,以完美的解答让病人轻松回家。从医35年来,从未与病人发生过争执,多次收到病人送来的感谢信和锦旗,与患者缔结了和谐的医患关系。